来源 |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为进一步优化和构建葡萄栽培生态指标体系,划分酿酒葡萄优生区,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中国839个气象站点2008—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反距离权重以及克里金方法进行气象数据分析。通过对水热系数K进行分析,划分了6—9月逐月K值<1.5、1.5~2.5、>2.5的分布区;通过对日照时数进行分析,划分了4—9月1200~1400h分布区域以及7—9月600~700h分布区域;构建了湿热指数ET新指标,划分出了ET<65、65~70、70~75、75~80、>80的区域;提出了优势区域综合评价三级复合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7—9月日照时数,二级指标为7—8月水热系数,三级指标为7—8月湿热指数。利用该复合指标对中国酿酒葡萄优势产区进行了划分,A区主要分布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甘肃(酒泉、张掖及武威)和新疆南部;B区分为两个亚区,B1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B2分布于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北京、天津、河北秦皇岛及怀涿盆地等地区;C区分为3个亚区,C1分布于陕西中部及山西晋中太原盆地,C2分布于河南地区,C3分布于云南及四川南部地区。该区划结果为中国葡萄区域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进入21世纪中国葡萄产业迅猛发展,葡萄产量及栽培面积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葡萄酒产量位居世界第六位,葡萄酒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三位。葡萄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形成产业化,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欧亚种在世界酿酒葡萄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其最佳生态适宜区是冬春温润、夏秋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类型。中国北方葡萄主产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区,即冬季干寒、夏季湿热,并不属于欧亚种葡萄的优生区。欧美学者对葡萄生态区划指标的选择评价大多基于地中海气候类型或其本国气候类型,提出了很多葡萄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温度、光照、降水和土壤条件的作用均被认可,但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则各有不同,主要提出了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日光能系数、水热系数、土壤-气候指数和生物-土壤-气候指数等理论,较少针对大陆性季风气候进行验证。中国科研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葡萄生态区划工作,基本沿用了国外的指标,同时也根据中国北方冬季严寒的气候条件提出了补充指标。中国葡萄专家罗国光以有效积温或活动积温、水热系数进行生态区域划分,进入21世纪李华团队以三级复合指标(无霜期、干燥度、埋土防寒线或成熟季降水量)对多个省区进行了区划,其中,干燥度是葡萄在生长季的蒸发蒸腾量(实际需水量,ETc)与降水量的比值,由于ETc属于估算数值,因此存在准确性问题。大部分国内专家认为,我国日照时数不是限制因子,因此较少纳入区划指标,但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光照不足是制约酿酒葡萄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团队在对国内外有关葡萄区划的各种指标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活动积温、降水量、水热系数、日照时数指标进行区划分析,创建了湿热指数,最终构建了影响酿酒葡萄次生代谢品质为核心的复合指标,并对中国的优势酿酒葡萄产区进行生态区划,为鲜食葡萄栽培模式及酿酒葡萄区化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方法
1.2 生态指标
1.3 区划方法
1.4 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2.1.1水热系数指标
2.1.2日照时数指标
2.1.3湿热指数指标
2.2 我国酿酒葡萄优势生态区域
三、讨论
3.1 酿酒葡萄优质栽培生态指标体系
3.2 中国优势酿酒葡萄区划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半岛官网入口app农业 版权所有鲁ICP备2021012316号-1
技术支持: 华夏商务网